關注官方微信
天天315維權
你好,歡迎來到《鋒評》。前幾天,一個同事跟我打招呼說,這屆的茅盾文學獎評出來了,你可以關注一下呀,聽說都不錯。說句實話,我還真是挺慚愧的。這屆茅盾文學獎作品我都沒有看過,真是汗顏。
對這個茅盾文學獎,我了解一點,我知道它是1982年開始評的,四年一屆,是中國長篇小說的最高獎,分量當然是沉甸甸的。曾經獲獎的作品呢,我看過一些但是很少,像路遙的《平凡的世界》、阿來的《塵埃落定》、劉震云的《一句頂一萬句》等等。
那么既然說到這次茅盾文學獎了,我就去查了查,沒想到這一查,還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:這次獲獎的作者可以說是作協文聯主席們的一次“會師”,那么五個獲獎者呢,東西(廣西文聯主席)、楊志軍 (曾任青島市作協副主席)、喬葉(北京市作協副主席)、劉亮程(新疆作協主席)、孫甘露 (上海作協副主席)。那么是小說家當上作協主席以后,水平都顯著提高了?還是因為原來小說寫得好當上了作協主席呢?這個我是外行,就不得而知了。
然后我又查了一下評選流程,這屆茅盾文學獎的參評作品征集工作,3月15日啟動4月30日結束,一共有239部作品獲得了參評資格,2023年8月7日產生了10部提名作品,最終評選出五部作品。也就是說從五月份到七月底,三個月時間,60個評委要看完239部長篇小說。每個參評小說字數不能低于13萬字,也就是說每個人每天要看完兩部13萬字以上的長篇小說,這怎么完成的,確實超出了我的想象。當然,作為門外漢看不懂,內行給出了解釋,評選時分成了很多小組,每個評委重點關注自己所在小組的作品就行。
當然關于茅盾文學獎評選的新聞還真是有不少,比如入圍作品《遠去的白馬》的作者朱秀海,就在微博上發文說,自己的作品在公布名單前一天遭到了惡意舉報;還有沒有獲獎的余華也說過,我跟作協是井水不犯河水。那也許有人就說了,你有這時間查資料還不如去看看獲獎作品。關于這個問題,我是這樣看的,一部電影也好,一部小說也好,如果你引不起觀眾和讀者的興趣,那最好從自身找原因。你不能怪觀眾們“有眼不識金鑲玉”。不知道沈德鴻先生如果地下有知,會不會同意我這個說法呢?
好,本期《鋒評》就是這些內容
大象新聞中心記者:夏繼鋒向光笑薇蘇珊明全北周